摘要:對中國市場而言,三菱的落幕既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也標志著自主品牌主導的新階段全面開啟。
三菱汽車退出中國一事,經過長時間的傳言后,終于得到官方確認。7月22日,三菱汽車宣布終止與沈陽航天三菱汽車發動機制造有限公司的合資合作關系,以及合資公司的發動機業務運營。這一決定標志著,從整車生產到核心發動機業務,三菱汽車在華的生產版圖徹底清零,一個時代就此落幕。
對于退出中國的原因,三菱汽車坦言,中國汽車產業迅速轉向電動化,公司對該地區戰略進行了重新評估,并決定終止在合資企業中的參與。
其實,三菱汽車終止在華發動機業務早有征兆。7月2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原沈陽航天三菱汽車發動機制造有限公司悄然換上“沈陽國擎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的新招牌。同時,三菱商事株式會社以及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紛紛退出股東之列,新增了北京賽苜科技有限公司為股東。
公開資料顯示,沈陽航天三菱成立于1997年,由三菱汽車與中國航天汽車等企業共同組建,自1998年起開始為三菱及中國本土車企供應發動機。巔峰時期,其占據了整個國產車30%的發動機份額,長城、東風、比亞迪、長安等車企均曾依賴其技術。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搭載沈陽航天三菱發動機的國產車已經超過了700萬臺。
然而,隨著中國自主品牌在燃油發動機領域的自主研發突破,以及新能源轉型的加速,三菱發動機的市場需求急劇萎縮。財務數據顯示,2024年沈陽航天三菱實現營收13.39億元,凈虧損6252.72萬元。2025年一季度營業收入3.01億元,凈虧損2367.51萬元,業務難以為繼。在這種情況下,三菱的退出是遲早的事。
在退出發動機生產業務前,三菱汽車在國內其實早已名存實亡。
早在2021年,三菱持股25%的東南汽車股權發生變更,三菱汽車退出,其股權轉移給福州交通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2023年,三菱與廣汽集團終止合作,正式關停位于湖南長沙的整車工廠,正式官宣退出整車業務,并停止在國內銷售新車,隨后廣汽埃安以1元的價格,象征價地接盤長沙工廠。
對中國市場而言,三菱的落幕既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也標志著自主品牌主導的新階段全面開啟。在電動化與智能化的賽道上,曾經的“技術老師”們正面臨學生的全面超越。而對于仍在華經營的外資車企,三菱的教訓或許是一記警鐘:過去的輝煌無法擔保未來,唯有持續創新才能避免成為下一個離場者。
編輯/劉曉茹